深圳电子展
2024年11月6-8日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

工业自动化+国产替代双轮驱动行业高增长

我们认为,3-5 年的长周期来看,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将显著受益于国内制造业升级带来的长期需求增长,增速有望保持在 40%+,主要逻辑包括:1)人口红利褪去,人工成本明显增加;2)国内品牌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并且通过外延并购提升技术和业务布局,应用场景增加;3)随着机器人行业规模明显改善,规模效应凸显,降本增效改善机器人性价比;4) 国内制造业逐步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高端先进制造,自动化需求增加;5)国产替代加速。

欧美国家已经在过去几十年中建立起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专注于自身拥有规模 效应的大型工业,并拥有成熟的供应商体系,形成了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德国库卡、瑞士 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其中,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是相对完善的,核心零部件 供应商如纳博特斯克在精密摆线针轮减速机处于优势,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都拥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2020 下半年以来,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景气度逐步回暖,国产替代加速,行业集中度持 续提升,主要原因包括:1)下游需求端制造业回暖;2)5G、新能源和医疗器械等领域快速 发展,新的应用场景持续扩展;3)海外疫情导致国内制造业扩产需求激增,叠加用工荒导致 的供需矛盾,制造业对自动化改造需求大幅增加;4)国内工业机器人龙头经过过去几年的收 购兼并,以及高额的研发投入,已经逐步成长成为可以与四大家族对标的优质制造商,国产 替代有望加速;5)国内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逐步提升,行业独立性增强,产品线持续拓展。

综合来看,国内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在未来 3-5 年的时间维度内高增长的确定性很强,行业空 间和国产替代的空间都较大。

自动化技术持续升级,下游应用逐步拓展

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大阶段。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1958-1970 年):世界上头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的铸造、锻造、和焊接等领域。技术快速进步与商业化规模运用阶段(1970-1984 年):这一时期的工业机器人相较于此前有很大的技术进步,开始具有一定的感知功能和自适应能力。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突出表现为商业化运 用迅猛发展的特点,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在 70 年代均开始了全球专利的布局。智能化升级阶段(1985 年至今):智能机器人能实现将传感器得到的信息进行融合,有效地适应环境 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治功能。

产业链方面,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上游和中游分别为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机等零部件 领域和机器人整机制造;下游为系统集成,主要涵盖焊接、分拣、喷涂等生产领域;终端客户包括汽车、3C、金属、食品等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广阔,其中海外品牌工业机器人 在汽车市场已实现成熟应用,领先国产工业机器人。随着工业机器人应用场景从汽车等领域 逐步转向通用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如新能源锂电池和光伏等行业,国内企业与海外供应商 可避免走入同质化低价竞争,增量市场空间广阔。

在小负载焊接领域,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和覆盖范围已与“四大家族”产品 相近,较高轴速上仍与海外品牌相比稍有差距。在重复定位精度方面,国产工业机器人可精 确到 0.05mm,与海外主要供应商的工业机器人精度相近,而与海外精度较高的机器人 (0.02mm)相比仍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在覆盖范围方面,国内主要供应商机器人可实现 1440mm-2010mm,与四大家族产品可实现的 1200mm-2028mm 大体相当。较高轴速方面,国内除了工业机器人龙头可达约 700°/s 外,大部分工业机器人的较高轴速与海外品牌仍存在一定差距。

来源:网络

Baidu
map